最近搜索
问问医生首页 > 文章内容

母乳性黄疸要怎么治疗预防?

2017年08月22日 20:50

母乳性黄疸 同类疾病

  母乳性黄疸是一种比较常见的黄疸类型,跟母乳喂养有直接的关系。虽然对孩子的不会造成太大的危害,但是还是让众多的家长们心有余悸,为了减少母乳性黄疸的出现,建议各位准妈妈们一定要做好相关的预防工作,孩子出现了母乳性黄疸后要积极的治疗。

  母乳性黄疸分为早发性和迟发性(真性母乳性黄疸)两型。一般在生后4-5天出现,逐渐加重,血中未结合胆红素可达10-30mg/dl,升高的胆红素水平可持续2-3周,然后缓慢下降,3-12周逐渐恢复正常水平。

  发生母乳性黄疸的原因至今还未完全明确,可能是患儿的母亲初乳中含有2α-20β孕二醇,抑制了葡萄糖醛酸转移酶的活性,使胆红素不能与这种酶相结合,使小肠对胆红素回吸收增加,因而出现明显示黄疸。

  母乳性黄疸预后良好,一般不会引起中枢神经系统损害,多数能自行恢复。预防:孕期绝对禁止服用含有激素的滋补品及食品或饮料等。慎重服用中药人参类制剂及食品。

  治疗,停止喂哺母乳2-3天,用配方奶代替。假如胆红素在停乳后下降50%,即可确诊,若2-3天后再次哺乳,血清胆红素水平可上升至1-3mg/dl,但不会再达到上述高水平。少量多次喂母乳可使黄疸减轻。服用维生素C及B1、B6,保护肝脏。维生素B12注射液0。1-0。2毫升,在足三里穴注射,隔日1次连用2-3次即可。

  为了避免以后孩子出现母乳性黄疸,建议各位准妈妈在孕期要少吃一些营养过剩的补品或食物,不要大补特补,很可能会导致日后孩子出现母乳性黄疸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