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搜索
问问医生首页 > 文章内容

母乳性黄疸如何诊断

2017年08月22日 20:53

母乳性黄疸 同类疾病

  母乳性黄疸,是一种在出生之后几天宝宝才会出现症状的疾病,这种疾病的发生主要是由于母乳导致的。可以通过停止哺乳的方式来检验以及调理宝宝的身体状态,在黄疸消除之后,就可以再次进行哺乳,宝宝就会恢复一个好的状态。

  母乳所导致的黄疸一般在生后4-5天出现皮肤、粘膜黄染,无其他异常,黄疸逐渐加重,生后10-15天中未结合胆红素可达171-513μmol/l(10-30mg/dl)。如果继续哺乳,升高的胆红素可持续4-10天,然后缓慢下降,3-12周恢复正常水平,黄疸完全消退。如果停止哺乳,在48小时内血清胆红素可明显下降。

  新生儿在生理性黄疸后持续不退或减退后又加重,停止母乳喂养后48小时,胆红素下降50%,则可确定诊断。如再恢复母乳喂养,胆红素又升高17-51umol/l(1-3mg/dl),但不会达到原来的高水平。

  在肝功能正常条件下需要与溶血、感染引起的黄疸相鉴别。目前尚缺乏特殊实验室检测手段来确诊母乳性黄疸,只能先将各种引起新生儿黄疸的病因如母婴ABO血型不合、败血症、窒息、先天性甲状腺功能低下、半乳糖血症及遗传性葡萄糖醛酸转移酶缺乏症等少见病进行逐一排除后,才能作出母乳性黄疸的临床诊断。

  母乳性黄疸的治疗方法主要是来检查肝功能,常见的就是会对宝宝进行相关的血液的检查,还要就行一系列的相关症状的筛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