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搜索
问问医生首页 > 文章内容

母乳性黄疸的危害有哪些

2017年08月22日 20:53

母乳性黄疸 同类疾病

  母乳性黄疸是有一定的区分的,主要就是分为两种类型,早期就会发生的,以及晚期才会发生的。一般来说此类病症的发生,随着小孩子的年龄的增长就会逐渐的消去,若是病情加剧了,那么就是需要引起重视的,要进一步的进行检查。

  母乳性黄疸可分为早发型和迟发型,发病原因是由于此种母乳中β-葡萄糖醛酸苷酶含量多、活性高,使婴儿胆红素在肠道中重吸收增加而引起黄疸。一般来说,随着月龄的增长,黄疸可逐渐消退,对宝宝生长发育并无多大影响,不必过于担心。如果停用母乳后黄疸没减轻,或反而加重,应该再去医院做进一步检查。

  母乳性黄疸的孩子一般状况都很好,不存在感染、缺氧、酸中毒的情况,使间接胆红素与白蛋白分子结合的牢固,因此更难以透过已趋于成熟的血脑屏障而损伤脑细胞。再者,母乳性黄疸的子血中胆红素浓度都不会太高,经停喂母乳后血中胆红素会迅速下降。一般情况下停母乳1~3天血中胆红素可下降原来水平的50%。

  为了减少本病的发生,鼓励增加新生儿早期乳汁摄入量,能让新生儿体内热量增多,降低葡萄糖醛酸苷酶活性。坚持多次少量喂奶原则,增加大便次数,减少肠道对胆红素的吸收,可降低黄疸发生率

  想要减少母乳性黄疸的发生,首先就是要进行相关的预防措施,在大的程度上保障宝宝不患上此类疾病,可以在早期多进行母乳。